他認真的想過自己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理由。

 

 

初春天氣後母面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很容易緊張,

而緊張,就會吵架;

吵架,就會翻舊帳。


因為被翻過舊帳,所以他不禁想,或許要從成長歷程開始回憶,

才能清楚自己為何與這世界總有著距離。

 

從小他就當班長。

小學一年級第一次當班長的原因他倒是忘記了,或許是老師指定吧。等到三年級開始能投票選自己的班長時,也不曉得是什麼原因,同學還是投他,就這樣小學六年當了五年半班長。


沒當的那半年是五年級上學期,他哀求同學班長投給其他人,他當副班長,理由是他想休息。

不過沒當過班長的同學不習慣跑老師辦公室,很多事情做不來,所以五年級下學期他又當回班長。


國小畢業上了國中,國一國二也都當班長,直到國三,準備編畢業紀念冊,每個同學照片旁邊都要寫上外號,主編的學藝股長把他的外號寫上「班長」兩字...


因為他還是班長。

 

長久以來的身分,他與同學相處時極力保持親切主動,

也儘可能跟老師保持一定的距離,

只是,他仍感覺自己與同學間始終有著說不出的距離感,難有深入的友誼。


好在國二時被派去參加全國童軍大露營,在台南玩了一個星期,認識了遠在台灣最北端的朋友,

通信,打電話談心,她成了他真正交心的人。

 

上了高中之後,倒是與班長的工作無緣了。原因是班上有兩大群人分別畢業於當地最著名的兩所國中,

且有具大哥風範的人出現,所以他從Somebody變成Nobody。

成績不出色,但也不糟糕,沒甚麼特殊表現,

安安靜靜地過了高中第一年。那年有學姊對他很好,老請他吃東西。


升高二那年,他開始學吉他,又被學長找去打棒球,從此情勢有些改變:

憑著一把吉他,他幫自己班上的候選人選上兩次全校模範生,

全校都知道二班有那麼一號人物。

開始有人透過國中同學寫信來認識,下課時老是有外找。

 

升上大學,在同學關係遠不如中學緊密的四年之中,

他還是當了兩次班代,在社團裡也一路從社團幹部當上社長。

 


這樣的資歷,還不錯吧?

 

人們似乎很習慣用金字塔階層看事情,

當然他也是,

不過,多年的經驗讓他知道,

他似乎並不像是站在金字塔上,因為從來就沒有出現過一呼百諾的那種情形。

只是每當他懷疑著自己似乎不具領導魅力時,他卻又被選上...

 

 

然而,大三下學期的某次衝突後,他選擇離開社團。


這決定其實並不容易,因為大學前三年他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參與社團活動,

理所當然社團是他大學生活人際關係的主體。

雖然他可以選擇留下,只是,他的留下,意味著三分之一左右社團骨幹會流失;

若他離開,則可能只流失四分之一;

他不希望社團分崩離析,畢竟團體不是因為他一個人而存在,

所以他找了同在社團裡且是多年的好友頂了他的位置。


沒有了他,社團仍繼續運作,他感到安心,


不過他則要面對自己人際關係的崩壞。


「反正也要畢業了,不管是誰,出了校門一切還不是都要從頭開始?」他當時是這樣安慰自己。

 


幾年後,市場出現一個革命性的產品,叫臉書。

這個產品殘酷的地方,在於它要人們整理自己過去跟現在的人際網絡,


等於逼一個人重新面對自己的人生,檢視自己的過去。


在「你可能認識的朋友」欄位上,不斷跳動出熟悉的面孔,

曾經的恩怨情仇以一種複雜的面貌隱隱浮現。

 

同時,也有好些久未聯繫的朋友就忽然搭上了線。

 

「你認識Yi喔?」他問。

「當然認識啊,我們是同期的同事,是我比較驚訝怎麼你會認識Yi耶!」她回答。

「我們大學時就認識啦...同一個社團。」

「世界真的很小。」她抿了抿咖啡:「不是有說世界上人與人之間只要連六個人就能連上?」

「哈!說到這個,妳連幾個人可以連到馬英九?」

「連到馬英九?」

「對啊,有沒玩過?」

她眼睛轉了一下,顯然是在思考。

「...我們教會有一個黨工,然後就能連到了吧...」她說。

「我的路徑是:我、我哥、前內閣閣員、馬英九。」

「好好玩,怎麼這樣就能連在一起?」

 

玩過這遊戲的人應該很多,知道牽六個人就能把地球上任兩個人連在一起的人應該更多。

只是,這說法從何而來?多數人都不曾探究過,當然他也沒有。

 

 

書就那樣出現在舊書店裡。他就這麼剛好經過,書名吸引著他停下了腳步:


《連結》


他心裡有股異樣感。

過去有段時間,他老想著斷裂;有了臉書之後,他疑惑著人與人之間的連結。


隨手翻翻,「......在地球上,每個人與其他人之間都只相隔六個人......」這行字跳了出來。


原來,這現象有個聽起來很厲害的專有名詞:六度分隔。

 

他很認真讀完了這本書。其實不容易讀,雖然是科普書。

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裡提到:「閱讀科普書......必須全神貫注,閱讀時需要的主動性比其他書還多。要確認主題。要發現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。要與作者達成共識。要找出主旨與論述。在評估跟衡量意義之前,要能完全了解這本書才行。......」

 

他想到,或許強烈的動機是支撐他能讀完的主因。


太想知道關於連結的一切,

這些連結如何詮釋著他的過去?又能怎樣指示著未來?


在書本的180頁,他用標籤做了記號,提醒自己這本書提到的兩種網路形式:

1.平等式網路

2.貴族式網路。


回想著過去,他終於明白,擔任班長及幹部的他,是不同小團體間的弱連結,

多半的時候,他其實是個溝通者,溝通著不同的群體:

 

「同學們 <----> 老師們」

「台北幫 vs. 高雄幫 vs. 第三勢力 」

......

 

現在回想,他感到自己分別與這些團體關係良好,但卻從沒有花時間與這些團體發展緊密關係,

而在需要做些事情的時候,他的工作就是扮演一個將不同團體連結起來的中介角色。

 

他終於明瞭:

過去用金字塔看待人在團體中的關係果然並不正確!

而他離開團體,對團體來說,固然失去一個連結點,不過因為接替人的網絡與自己接近,所以團體能夠繼續運轉。

這對他來說,是個肯定。


同時,他也明白一件事:


許多時候,人力物力各項資源經過時間,往往會聚集在少數特定人或地方,這是隨機也是必然,

不用感到太多不平。


成功的時候不用到處去演講,而是成功者自然需要到處跑,因為他佔據了巨大的連結點,

他必然完全獻身於這個巨大連結之中,許多人力物力資源必須透過他,他沒有說不的權利。

而他也終於明白為何那些年自己的手機總是響個不停的真正原因。


唯一可以休息的時候,就是當他死去的那天開始。

如果有光亮,可以看到一個節點驟然失去光亮,

不過其他資源很快會透過其他路徑建立起新的連結。


這是種人生的選擇。

 

 

 

闔上書,他打算將這些心得寫下來...

 

「叮~~咚!」Line的訊息提示響起。


他看見高中時的同學在Line群組裡喊著要同學會。


最新消息是:高中時的班導師也會參加!

 


他沒打算去。

 

而他也清楚看到,自己現在落在網路的最末端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P_20150320_003359 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n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