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別、執著,易起瞋恨,
所求不得,嫉妒心起,也易起瞋心,
最近常跟自己玩個遊戲:就是每當有妄念浮出來,要意識到自己的妄念,然後辨別這個妄念是由何而生心??
譬如:
忽然聽到新聞說長髮正妹中樂透 → 自己也想去買 → 住色生心
忽然聽到某首歌 → 意識到自己跟著唱 → 住聲生心
忽然聞到一陣花香 → 意識到自己去尋找香味來源 → 住香生心
忽然想吃某個東西 → 意識到自己忽然變的很想吃 → 住味生心
摸到狗毛的觸感很好 → 意識到這樣摸很舒服 → 住觸生心
強求自己甚麼都要這樣三階段感受 → 住法生心
當發覺自己住色生香味觸法而生心時,再進一步要求自己應清淨,放掉這些欲求,
只是仍遲遲無法體會所謂『無所住』而生其心到底是個怎樣的境界...
南懷瑾提示過一個關鍵,就是『物來則應,過後不留。』
眼耳鼻舌身直接與外在世界連結,色聲香味觸也都在不自覺中侵來,
一方面要自己清楚意識到色聲香味觸正在自己認知中發生作用,而又不與之相應,
而此不與之相應亦非禁制自己的行為,而是以一個更高的觀點旁觀自己與外在世界的應動,
然後發現自己的欲望,進而消減疏通掉這個欲望。
這點,覺得難做時,實在非常難做到,但有時卻忽然一念就能放下來,
所以到底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,真的不好講。
或者應該說:
對已經悟了的人來說,是知易行易;
若還在迷中,就是知難行難。
這是近來心得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