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要找人來演卡瑞拉探長的角色,我想布魯斯威利會相當適合:有點年紀,有性格,且相信直覺,然後在遇到厲害的壞蛋時一開始會吃鱉,但最後會因為鍥而不捨的堅持把局面扭轉過來。
不過可惜的是,我覺得小說只有前半部寫得比較好,後半部令人不甚滿意。最主要的理由,是在劇情中多拉了柏特那條副線,而副線與主線並未有交織,所以分了心;且主線的結局處也顯得缺乏故事性,讀完的剎那,只感覺:「蛤?!就這樣?」。因此站在「期待有好看小說的立場上」,這部小說其實沒辦法推薦。
只是,雖然可看度不理想,它卻是推理小說史上重要的小說,在謀殺專門店的導讀中提到:
「......《莎迪她死時》(Sadie When She Died,1972)正是警探小說(police procedural novel)的代表性作品,警探小說的故事進行與傳統偵探小說不同。在警探小說裡,犯罪行為一經報案,現場立刻由警方接管,除了在一旁尋求訊息的新聞記者之外,你很難看到什麼閒雜人等(更不會有一位貴族神探福爾摩斯者流會在犯罪現場出沒)。警察也不是一個神探,他們是團隊合作的一群人,有的負責拍照,有的負責解剖驗屍,有的負責化學測驗,另外有一些則在街上扮演官兵捉強盜的遊戲。這是一種比古典黃金時期寫實很多的推理小說,它們同樣希望得到推理小說的心智競爭樂趣,但又要把它放在我們熟悉而合理的街頭環境當中。......」
這個敘述提到了兩個重點:
一、警探小說與傳統偵探小說之間的不同,在於解謎的主角是警探,而非私家偵探。
二、警探小說同樣希望得到推理小說的心智競爭樂趣。
如果將自己這段時間已經讀過的推理小說稍微整理一下:
守護者注視下--解謎者:私家偵探
深藍再見--解謎者:私家偵探
冷戰諜魂--解謎者:間諜特務
褚蘭特最後一案--解謎者:私家偵探
史岱爾莊謀殺案--解謎者:私家偵探
莎迪她死時--解謎者:警探
可以約略歸納出推理小說若依解謎者身份的不同,已經能夠分為三種子型:
1.私家偵探
2.警探
3.間諜特務
而若將上一篇《史岱爾莊謀殺案》的心得中,小說若能給予讀者「閱讀推理小說時『典型』的心理歷程」視為「典型推理」,其餘則視為「變型推理」,那這陣子所讀的推理小說類型就能整理成:
典型推理 |
變型推理 |
|
私家偵探 |
褚蘭特最後一案、 史岱爾莊謀殺案 |
守護者注視下、 深藍再見 |
警探 |
莎迪她死時 |
|
間諜特務 |
冷戰諜魂 |
這樣一來,心裡舒爽多了,對整個推理小說的印象漸漸有些眉目。